《致富心態》致富是一回事,守財卻是另一回事

Jolin Tsai
Apr 16, 2021

--

致富心態

由美國知名財經專欄作家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撰寫的新書《致富心態》(KOBO),以理財書籍罕見的心理學角度出發,探討人性弱點與獨特金錢觀,拆解理財迷思。

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是全美受歡迎的財經部落客之一,以及創投基金協和基金合夥人、之前是華爾街日報(WSJ)與萬里富(The Motley Fool)專欄作家。本書讓我們對金錢看法有新的角度及啟發,很適合人生不同階段多次閱讀,每次看完可能會有不同收穫。

其他投資觀心態的書,都有深入講述不同觀點,若有機會都可以閱讀看看:《投資最重要的事》(KOBO)、《富爸爸窮爸爸》(KOBO)、《金錢超思考》(KOBO)、《窮查理普通常識》(KOBO)、《黑天鵝效應》(KOBO)

以下整理本書,對現階段自身觀念有啟發的章節供大家參考。

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人們會花錢做些瘋狂的事,但沒有人真的是瘋子。理由是因為世代不同、由收入與價值觀不同的父母撫養、身處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出生在不同的經濟體、因為誘因與好運程度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就業市場經驗,每個人學到的教訓也截然不同。

我們的理財經歷可能只佔全世界理財經歷的0.00000001%,但我們八成是用這些經歷在看世界。所以即使是智商相近的人可能不同意彼此的看法,像是經濟衰退發生的原因、應該如何去投資、事情優先順序的邏輯,以及承擔風險的過程等。

2008年金融海嘯,我們可以從書中讀到失去一切的感覺,但無法模擬出真實感受,當我們回到家看著伴侶與小孩,並懷疑犯下的錯是否會影響小孩後續的人生。

Photo by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on Unsplash

2020年,當年輕人覺得巴菲特、霍華.馬克斯老掉牙、過時時,其實可能是不理解老手們在過去經歷過哪些事。若老手們經歷過科技泡沫、金融海嘯,才會不斷強調企業基本面、風險控管,以及「不要投資你不懂的東西」等傳統智慧,所以大佬們不選擇投資創新科技、比特幣等,都有來自他們成長背景的原因。

2006年,有2位經濟學家探究美國人如何理財,發現人們一生的投資決策會大幅奠定在他們那個世代投資人所擁有的經驗,特別是他們剛成年時的經驗。

假使你的成長期間剛好躬逢股市強勁走勢,與那些在股市疲軟時期長大的人比起來,往後投資在股市的資金會比較多。

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的科技三定律:

第一條: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第二條: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第三條: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Photo by stephan sorkin on Unsplash

每個人做成的每一道財務決定,在當下都是有意義的,而且都是一再確認過各項條件的結果。我們會告訴自己一則可以自圓其說的故事,交代自己在做些什麼、為何這麼做,而且故事內容還是以自身獨特的經歷形塑而成。

致富與守財

致富手段百百種,但守財只有一種方法:將一定程度的節儉和偏執結合起來

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

羅納.瑞德在維基百科被描寫為一位美國慈善家、投資人、警衛,以及加油站員工。

瑞德在一間加油站修車長達25年,也在大型連鎖百貨公司打掃17年。在38歲那年花了1萬2千美元買下一間兩房的屋子,在那裡度過剩下的人生。對於認識瑞德的朋友來說,他並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地方,因為他的生活和大家一樣低調平淡。

2014年,瑞德去世,享年92歲,這一年,這名低調平凡的警衛成為國際新聞人物。2014年有281萬3503人死亡,這些人中只有不到4千人的淨資產超過800萬美元,而瑞德正是其中之一。

瑞德在遺囑中交代把200萬美元留給幾名繼子,剩下超過600萬全數捐給當地的醫院和圖書館。

瑞德身邊的親友沒人知道他的錢怎麼來的,後來才知道根本沒有秘密,瑞德只是省吃儉用,然後把錢投資在績優股上。接著只要耐心等待幾十年,靠著微薄的存款滾到超過800萬美元。

致富一回事。守財卻是另一回事。

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

有些開著名車的人可能真的很富有,但是對於他們的財富你唯一可以掌握的數據就是,他們在買下這輛車時,存款比買車之前少了(或是負債多了)。關於他們,這就是你能知道的全部事情。

Photo by Anastase Maragos on Unsplash

但真相是,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

財富是還沒買下的名車、鑽石、名錶、衣服與拒絕升等的頭等艙機位。財富是還沒轉化成手中實物的金融資產。

花錢向別人炫耀自己多有錢,其實是最快讓自己越來越沒錢的方法。

我們應該謹慎定義保有財富(wealthy)有錢(rich)的差異,這不只是語意上的不同,許多與金錢有關的糟糕決定都是出於不懂這兩者的差別。

有錢是指當前收入。開名車、買豪宅,即使要舉債,有錢人往往想盡辦法要被大家知道。但財富隱而不見,收入有進不出。財富是一種選項,但不是等著以後花用。它的價值在於提供你各種選項、彈性與增值,以便未來有一天你可以買到比當下更多的物件品。

累積財富與你的收入或投資報酬率無關,但與你的儲蓄率息息相關。

學會用比較少的錢得到快樂,會在你已擁有和想要擁有的財富之間創造差距;就像在得到的薪資與增加的薪資之間創造差距一樣,但前者容易得多,也更能操之在己。

安全邊際

我們通常稱預留犯錯空間為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他是金融界裡最容易被低估的力量。

基礎的安全邊際是計算出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是每股10元,你會等到每股8或7元時再買,20–30%的折價就是安全邊際。

更高層次的安全邊際應用,不要讓某一個投資決定或部位中大到可以對你的整體財務狀況成毀滅性後果。例如大量資金押注某個股(俗稱重倉或 All in),卻買到地雷股,就會導致資產嚴重虧損。

它與保守謹慎大不相同。保守謹慎指的是避免一定程度的風險,安全邊際則是讓你提高活下去的機會,在特定的風險水準之下提高成功的機率。

在《投資最重要的事》(KOBO)馬克斯認為傑出的投資人之所以傑出,就在於除了創造報酬外,他們還同樣有控制風險的能力。

看看那些被大眾認為做得很好的投資人巴菲特、彼得·林區等,一般認為他們的投資紀錄出眾,不只是因為他們的高報酬,還因為數十年來的表現都很穩定,沒有嚴重虧損。

Photo by Ishant Mishra on Unsplash

我們必須記住,就算市場環境有利(例如2020年疫情後的反轉),也是那天或那年可能呈現的其中一種環境。實際上,過去沒出現的負面事件,不代表負面事情不會出現(黑天鵝)。因此沒有虧損不一定表示建構的投資組合是安全的,尤其在多頭行情的時候,控制風險是無形的,但仍然有必要,因為多頭行情沒人知道何時會反轉成空頭。

💡《黑天鵝效應》(KOBO)形容那些看起來不可能發生但卻還是發生的事件,例如網路泡沫和金融危機股市崩盤、千年一次的海嘯颶風,在數學上發生的機率可能不到0.0001%,但事實上是有非常大的機率發生在我們人生中。

總結

金錢觀有一些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但人人對於如何將這些真理套用在自己的理財觀上有著截然不同的結論。以下彙整書中簡短建議,提醒我們在理財時做出更妥善的決定。

天才就是在眾人失去理智時,還能正常行事的人。 — 拿破崙

  • 當事情運作順利時,請盡力謙卑,當事情出錯了,請盡力原諒/同情。世界很複雜,運氣與風險都難以預測,當我們在評斷自己與其他人時,請秉持這種心態。
  • 少一點自我,多一點財富。存錢是自我與收入間的差距。而財富是看不到的資產。
  • 使用可以幫助你一夜好眠的方式理財。
  • 如果想成為更出色的投資人,唯一可以做到最有效果的事情就是增加你的投資時間。
  • 就算很多事情出錯也沒關係。無論你如何理財,都應該淡定看待許多事情就是會出錯。衡量績效時,應該檢視整體的投資組合,而不是個別投資標的。
  • 用錢來拿回時間的掌控權,因為無法掌控自己的時間會嚴重影響幸福感。
  • 變得更善良,而且少點誇耀。想獲得別人的尊重與羨慕,應該是想透過仁慈和謙卑獲得,而非名車與豪宅。
  • 確認成功的成本,並準備為此付費。
  • 請鄭重預留犯錯空間。

--

--

Jolin Tsai

靠美食、電玩、動漫、閱讀、產品活下去的 B2B2C Product Manager LinkedIn: https://bit.ly/3bn70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