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最重要的事》賠錢後閱讀更有感

Jolin Tsai
14 min readMar 15, 2021

--

投資最重要的事

霍華·馬克斯 Howard Marks

是一位美國投資者,企業家和作家,是橡樹資本管理公司(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長暨共同創辦人。霍華·馬克斯是與巴菲特、蒙格齊名的投資大師,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他寫給客戶的「投資備忘錄」一直是業界矚目焦點,經典著作《投資最重要的事》(KOBO)、《掌握市場週期》(KOBO)。

「只要在郵件信箱裡看到霍華德·馬克斯的投資備忘錄,我會馬上打開與閱讀,我總是會從中學到一些事情,他的書我讀了兩遍。」 — 華倫·巴菲特

本書是馬克斯集20多年為投資人撰寫的<來自董事長的備忘錄>大成之作的最新版本,作者透過備忘錄來闡述投資哲學,解釋金融運作方式,並對最近發生的事情提供看法,每季都提供最新的備忘錄

photo from 橡樹資本管理公司

本書討論20項「投資最重要的事」,作者認為成功的投資必須同時深入思考很很多個別層面,省略任何面向都有可能產生差強人意的結果。相較於其他書籍討論如何達到投資報酬,馬克斯花更多時間在討論投資流程中的風險與其重要性。

「當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得到經驗。」 — 霍華·馬克斯

作者提到多頭行情時只會帶來不好的教訓,因為投資很容易(例2020年少年股神現象),會讓我們以為知道投資的秘密,不用擔心風險。反之最有價值的教訓都是在困難時期學到的,例如很「幸運」經歷過2000年科技泡沫、2007年金融海嘯、2020年Covid-19。

💡 少年股神現象:去年三月肺炎股災後,五月起到年底,有很多人初次進入股市。這些少年股神都有賺到錢,如果買了科技股的話,投資報酬率都很不錯,連很多原本無關領域的網紅都開始聊美股。

我大約是2019年進入台股市場,什麼都不懂但自以為很懂,所以在2020年初疫情時,繳了些學費,不過在2019年底開始閱讀投資觀念與心態的書《投資最重要的事》(KOBO)、《富爸爸窮爸爸》(KOBO)、《金錢超思考》(KOBO)、《窮查理普通常識》(KOBO)、《黑天鵝效應》(KOBO),幫助我勇敢在2020年疫情時進入美股,以及重新配置台股,且很放心在每次市場恐慌時入場,至今我睡得還很安穩。本文分享幾件幫助我的最重要的事,完整內容建議閱讀書籍,獲益良多,其他投資觀念或心態請參考推薦書單。

學習第二層思考

投資就像經濟學一樣,與其說是一門科學,其實更像是一門藝術,這表示投資會有一點混亂。

馬克斯認為成功投資的定義是長期比市場和其他投資人表現得更好(打敗市場報酬),但每個人都想要賺錢,因此我們的思考必須比其他人更好,不但要更有思考力,還要拉高層次思考。其他投資人也許很聰明,消息靈通,而且高度仰賴電腦操作,因此我們必須思考其他投資人沒想過的事。

Photo by Scott Graham on Unsplash

第一層思考會說:「聽人說這是家好公司,就買這支股票吧!」

第二層思考則會說:「這是一家好公司,但每個人都認爲這家公司很好,所以這不是好公司。這支股票的股價被高估,市價過高,所以賣出!」

第一層思考會說:「從前景來看,經濟成長低迷、通貨膨脹上揚,該賣出持股!」

第二層思考則會說:「經濟前景糟糕透頂,但每個人都因為恐慌拋售股票,應該買進!」

第一層思考簡單、膚淺,幾乎人人做得到,這層思考的人需要的只是對未來的看法。第二層思考則比較深入、複雜,而且迂迴,這層的人要考慮很多事:

  • 我認為會出現哪個結果?
  • 我的看法正確機率有多高?
  • 這項資產的市價與市場共識認為的價格有多吻合?與我認為的價格呢?
  • 價格所反應出的共識心態是過於樂觀還是悲觀?

第一層思考的人尋找簡單的公式與容易的解答,第二層思考的人知道成功的投資會與簡單對立。第一層思考的人用同樣的方式想事情,所以通常也會得出相同結論,他們結合再一起就是整個市場。

Photo by Nicholas Green on Unsplash

要達到卓越的投資績效,我們必須對於「價值」擁有與眾不同的觀點,甚至投資組合也必須與一般人不同,且必須做出正確的判斷,這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很少人做得到。

雖然很難做到,但要時刻記得第二層思考的觀念,無論在投資或生活上,如果採用一般的行為,我們會得到一般的結果,不論是好還是壞。只有當我們採取與眾不同的行為,而且判斷比別人正確時,才會有高於平均的表現。

「反過來想,永遠要反過來想。」波克夏副總裁 查理‧蒙格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準確估計實質價值

「低買高賣」是投資最古老、也是最簡單的法則,但也是不容易做的事情,因為商品的價值如何計算?勢必需要有某種客觀的標準判斷「高價」和「低價」,而最有用的標準就是資產的實質價值。有兩種以基本面為主的投資方法:

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

投資人的目標是找出證券目前的實質價值,然後再價格低於價值時買進,代表人物巴菲特、蒙格。通常會觀察盈餘、現金流量、股利、有形資產、企業價值等財務指標,並強調根據這些指標買進便宜的標的。

photo from Wall Street Journal

成長股投資(Growth Investing)

投資人則是試著找出未來價值會快速成長的股票,代表人物 Cathie Wood。成長股投資介於乏味的價值投資與刺激的順勢投資之間,其目標是找到未來有亮眼前景的公司,相信未來價值會成長很快,足以使股價大幅上升。

photo from Market Insider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對作者來說並不是在價值和成長之間做出選擇,而是在目前價值和未來價值之間做出選擇,兩者投資法並沒有明確界限,都是要考慮企業目前價值、未來前景和成長潛力。

投資人如果不懂(或不關心)企業的產品、獲利、或經營事務等,那就根本缺乏必要的決心在對的時間點做對的事。身為成長價值投資人,如果能買進未來有潛力且目前被低估的資產,再下跌市場不斷向下攤平,那當分析正確時就能獲得最大收益。

最近閱讀《矽谷天王彼得.提爾從0到1的致勝思考》,書中詳細分析 Facebook、Paypal、Palantir 投資心法,其實與書中觀念類似,根據提爾的理論,偉大的企業有三項共通點,本文精選 Facebook 案例:

  1. 創造價值(企業未來價值):

提爾於2012年在使丹佛大學上課時,他認為 Airbnb、Twitter、FB 等網路平台的現金流量,將從2024年以後達到企業價值的75%至85%。在2015年初,FB成為全球第六大最有價值的企業,如今是 FAANG 一員。

2004年一開始在提爾的建議下 FB 首重於用戶數成長,在2012年廣告事業才真正起步,迄今發展成名副其實的金雞母。現在 FB 家族還擁有 Messenger、WhatsApp、Instagram等作為其他收入來源的利器。

photo from cnet.com

2. 深耕市場,有市場需求(永續性):

提爾看好堅持長期且永續經營M並擁有穩健市場地位、擁有」特選權」為基礎的壟斷型企業,在這點與巴菲特和蒙格類性,但提爾專注在科技產業。

FB 擁有超過20億用戶以及高度的使用頻率,用戶在使用 FB 和 IG 每日平均50分鐘,其他活動例如閱讀19分鐘、運動17分鐘等。

祖克柏成功地藉由多品牌策略在有限的手機螢幕上,將 FB、Messenger、WhatsApp、IG 定位在最佳的位置上(觀察下你的手機就知道)。而對許多年輕人以及新興開發國家用戶來說,FB 家族等同於網際網路。

祖克柏在2017年初發表名為「Act 2」的願景,說明用戶未來將會靠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在平台上彼此整合,從他早期收購 Oculus 就能發現他對未來趨勢的判斷有多可怕。

ARK Invest 研究虛擬世界的行業營收每年將增長17%,從現在的3億美元左右增長到2025年的28億美元。

ARK Invest Big Ideas 2021

3. 能將其創造的一部分附加價值與自身結合(累積價值)

2012年 FB 掛牌上市時,祖克柏坦言沒有任何行動廣告的經驗,隨之而來股市以股價大跌來反應。現在他們利用用戶在臉書上停留的時間,轉換成節節高升的廣告營業額,FB 也成為壟斷者之姿調漲其廣告價格,獲取最大利潤。

再下跌市場中,獲利有3個基本要素:

1.你必須對實質價值有自己的看法。

2. 而且必須堅定不移,即使價格下跌暗示你是錯的,也要勇於買進。

3. 還有最重的要素,你的看法必須是正確的。

價值投資,是尋找持續會創造更多價值,且目前被低估的成長股。

控制風險

馬克斯認為傑出的投資人之所以傑出,就在於除了創造報酬外,他們還同樣有控制風險的能力。

看看那些被大眾認為做得很好的投資人巴菲特、彼得·林區等,一般認為他們的投資紀錄出眾,不只是因為他們的高報酬,還因為數十年來的表現都很穩定,沒有嚴重虧損。

控制風險很少會得到獎勵,尤其是在多頭行情時,原因就出在風險是隱藏的、看不見的。風險(指得是發生虧損的可能性)觀察不到,能觀察到的只有虧損,而虧損只有在風險碰到負面事件時才會發生。

Photo by Chris Liverani on Unsplash

用生活例子比喻:加州的房子可能有建築瑕疵,導致碰到地震時就會崩塌,但只有在地震發生時才未發現。同樣的,風險是事情出錯時造成的潛在虧損,只要事情發展順利,就不會出現虧損。

我們必須記住,就算市場環境有利(例如2020年疫情後的反轉),也是那天或那年可能呈現的其中一種環境。實際上,過去沒出現的負面事件,不代表負面事情不會出現(黑天鵝)。因此沒有虧損不一定表示建構的投資組合是安全的,尤其在多頭行情的時候,控制風險是無形的,但仍然有必要,因為多頭行情沒人知道何時會反轉成空頭。

💡《黑天鵝效應》形容那些看起來不可能發生但卻還是發生的事件,例如網路泡沫和金融危機股市崩盤、千年一次的海嘯颶風,在數學上發生的機率可能不到0.0001%,但事實上是有非常大的機率發生在我們人生中。

察覺所在的市場位置

投資市場會在貪婪與恐懼間擺盪、在樂觀與悲觀看待事物間擺盪、在相信與不相信即將到來的發展間擺盪、在輕信與多疑間擺盪、在風險容忍與風險趨避間擺盪。

當事情進展順利,價格又很高時,投資人會搶著買進,忘卻所有的小心謹慎。然後,當四周情況變得混亂、資產低價賣出時,他們會失去了承擔風險的意願,搶著賣出,未來就像這樣翻來覆去。

「也許我們從不知道要去哪裡,但最好清楚了解我們人在哪裡。」 — 霍華·馬克斯

作者的意思並不是說,如果能指出處於週期的哪個位置,我們就能精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黑天鵝是不可預測性、市場有隨機性)。但我們必須對正在發生的事有所警覺,所以環顧四周:投資人是樂觀還是悲觀?媒體老師告訴我們應該要進場還是觀望?新股銷售或基金公開發行時,認為是成為有錢人的機會,還是投資陷阱?

總結

書中每章節都受用無窮,強烈建議進入市場後閱讀會更有感覺(朋友說尤其是賠過錢),最後整理書中幾個重要建議:

  • 清楚了解想要買進的投資標的價值在哪裡
  • 學會別人不會的事情、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 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是最可靠的獲利途徑,付出高於價值的價格購買很少能奏效
  • 價格和價值的關係受心理面和技術面影響,這些力量能在短期壓過基本面,我們必須堅持對價值的看法
  • 身為群眾的我們,無法避免從眾心理,但在極端情況時採取反向投資能幫助投資人避開虧損
  • 當其他投資人無憂無慮時,我們應該小心謹慎,當投資人驚慌失措時,我們應該更為積極
  • 投資組合應該隨時做好風險控制和錯誤邊際,市場多數時間是多頭行情,只有在空頭行情、潮水退去時,防禦的價值才會變得明顯

「當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當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戒慎恐懼。」 — 華倫·巴菲特

學以致用

閱讀相關書籍和參考大神後,我有個控制風險的投資組合,可供大家參考:

現金比例:一般保持20–25%可投資的現金

根據市場階段,及個人持續的現金流進行調節,有現金子彈才能在恐慌時下手。

藍籌股和指數:55%投資 FAAN(M)G 其中公司、指數型 ETF

選擇擁有堅強基本面及有未來故事的企業(例如 Apple Car),若你全都要就可選擇指數型 ETF,市場下跌反而是加倉好機會。

創新科技:25%投資 ARK,目前是這個世代最強的 ETF

想追隨沒時間研究,或看不懂的創新技術、醫療、金融等企業就交給 ARK(網友戲稱乾媽我不想努力了)。

💡 ARK:Cathie Wood 是靈魂人物,集中於創新科技板塊的主動型基金,每日買賣調整倉位,偏向長期投資,創立至今6年,以 ARKW 為例,累積近700%回報率。

小型股:20%自由發揮(等待機會),投資自己看好的企業

考量未來有潛力,但還沒變成藍籌股的企業,就像過去的 Amazon、Apple、FB。

個人價值企業的選擇

以下是我主要關注的企業,但每個人資金和風險承受不同,所以應該都不太一樣,例如我很想投資 Amazon,但一股金額很高,所以改買 VOO:

  • 藍籌股:AAPL、MSFT、FB
  • 指數型 ETF:VOO、QQQ(QQQM)
  • ARK:ARKW、ARKK、ARKG、ARKF
  • 小型股:TSLA、NVDA、PYPL、TDOC、U、PLTR、SE、ARBNB

在整個投資生涯中,多數投資人的成果取決於有多少次失敗的投資、賠得有多慘,而不是成功的投資有多成功。

霍華·馬克斯的私房書單

參考資料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有希望我分享的書籍或經驗,歡迎留言給我。
如果能給我一些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有幫助到你,請給我 11-30 個拍手👏
如果想看更多文章,請盡情按住拍手(Max 50)讓我們知道 👏

--

--

Jolin Tsai

靠美食、電玩、動漫、閱讀、產品活下去的 B2B2C Product Manager LinkedIn: https://bit.ly/3bn70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