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用途理論》打造用戶願意使用的產品和服務

創新的用途理論:掌握消費者選擇,創新不必碰運氣

前言

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曾說,書架上唯一一本商業管理書就是《創新的兩難》。

Photo by Museums Victoria on Unsplash

破壞式創新與用途理論

💡 破壞式創新:是指將產品或服務透過科技性的創新,並以低價、好用、便利等特色吸引特殊目標消費族群(非主要目標客群)。它破壞舊有的市場、產品與技術,開發低階與尚未發現的新市場。
雖然一直知道 Amazon 很厲害,但身處在台灣感受不深,直到最近閱讀《Amazon無限擴張的零售帝國》(KOBO)後,才了解亞馬遜持續創新的策略面,貝佐斯根本有征服全球的策略藍圖(可能有些人還以為他們只是電商),直到 Amazon 茁壯時,很多產業才意識到威脅。
Photo by Simon Bak on Unsplash

同一種奶昔,但不同用途

Photo by Dan Michael Sinadjan on Unsplash

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需要處理的任務,我們因此購買商品或服務來完成這些任務。

Photo by Thái An on Unsplash
Photo by Guillaume de Germain on Unsplash

重點不是產品,而是顧客想要的進步

顧客其實不是購買產品或服務,而是為了讓生活有所進步(Progress),才把那些東西拉進生活中。

用途理論的主要焦點不是放在「誰」做了某件事或做了「什麼」,而是「為什麼」。

💡 同場加映 Simon Sieck《先問,為什麼?》(KOBO)書中提到的知名黃金圈理論,有點像是用途理論延伸到企業為什麼做這個產品,另外也可以把黃金圈理論用於個人,找到創造長期成功的關鍵。
Photo by Kyle Glenn on Unsplash
Airbnb official site
Photo by Kon Karampelas on Unsplash

創新宇宙的中央不是顧客,而是顧客心中的用途。

如何發覺用途?

Amazon 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觀點可抵八十分的智商。」

做產品的思考練習

--

--

靠美食、電玩、動漫、閱讀、產品活下去的 B2B2C Product Manager LinkedIn: https://bit.ly/3bn70zZ

Get the Medium app

A button that say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and if clicked it will lead you to the iOS App store
A button that says 'Get it on, Google Play', and if clicked it will lead you to the Google Play store
Jolin Tsai

靠美食、電玩、動漫、閱讀、產品活下去的 B2B2C Product Manager LinkedIn: https://bit.ly/3bn70zZ